为什么短视频直播领域招工难?

为什么短视频直播领域招工难?

不知不觉,又到年底,离虎年只有1个多月了,今年在短视频直播领域依旧还是招工难。
  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公司也走进了短视频直播赛道,去带货或者品宣,此赛道看上去美好,但要发展起来,问题是严峻的。 首当其冲,几乎所有做短视频或者直播带货的公司都出现同一个难题——招人难!  
  经年底统计,都发现最难的岗位就是这些短视频和直播领域的人才,几乎到了用人荒的状态。特别是比较传统的公司要开辟短视频直播的赛道,招人难已经成了痼疾难除之症。

 “编剧缺、导演缺,剪辑缺,活动策划也缺,运营推手也缺,带货主播更缺,特别是摄影师,几乎成了熊猫……” 

往年7-9月是黄金招聘季,金三银四更是火爆异常,但现在这个规律不适用于短视频和直播领域的人才,因为如果说市场需求是300做短视频直播的人,现在好的人选可能只有200甚至更少。

市面上人才本来就供不应求,但除了传统行业,实际上还有一堆传媒公司,MCN和一些影视公司在抢人。恰好这个领域的人,更多倾向于上述这类公司。
今年,一个“某映传媒”的HR朋友刘小姐说,他们公司今年打算开短视频剧情矩阵,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做了大量工作,她的原话是:“我们的需求比较大,但7-9月这个时间节点招人困难是始料未及的,人怎么都招不上来。”
另一个做某驰房车的,他们也找好摄影师,编剧,但主播迟迟找不到. 团队经理李先生跟我说“你有没有人转介绍,我私人给你5位数报酬。”
还有一个朋友公司做电动牙刷的,想做直播,他们HR说“一天收得简历不少,经常有接近百份简历,但优质很少,都是想转行到这个领域的,而且符合条件能来面试的就1-2个”从开年开始到11月,每月面试的都是小猫2-3只,居然一年下来都没突破100人,还是不同岗位的。最终退而求其次招了3个人。

  很多人以为,金三银四会好,但数据显示,在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这个痛点尤为突出。就比如“某某读书”公众号千万粉丝级,但招聘旺季一样存在极大压力,一方面短视频直播领域的人才是稀缺的,另一方面公司矩阵扩张太快。

“招人难”问题的本质其实是“招合适可用的人难”,这也成为短视频直播领域的长期痛点。

企业招短视频直播领域招工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大的痛点:
1)需求增长太快,人才产出跟不上速度,人才培养结构化缺失。
  2016年起,头条、百家号、一点资讯、企鹅、大鱼、网易等纷纷进入战场开启新媒体的群雄逐鹿时代,流量开始从集中向分散发展。
 2017年开始快手、抖音、花椒、西瓜等短视频新贵也纷纷加入战场,进一步打散原来还算集中的流量池。
这些平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战争时代”,与此同时一大批KOL诞生,直接拉高行业作品质量,对人才专业化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而且这种提高不仅仅是某个技能,比如:
1、持续输出月经式的爆款内容,
2、研究粉丝心理,研究其观看习惯,拍出用户喜欢的作品,
3、还要会分析数据,通过数据做调整。
……
先不说人才本身会不会这么高速跟上发展速度,这本身就是一个高门槛,让很多想往这个行业发展的人才望而却步。

因此很多行业为了节省成本,不去挖优质人才,选择自己招没有经验的大学生自己培养,殊不知目前大学里短视频直播领域的人才培养是严重滞后的,因此人才增长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这就是目前尴尬的现象。
而且大部分大学就算有这方面的想法,也找不到这方面的教授,市面上很多做短视频直播培训的讲师都是理论派,根本没有实践过。因此这个行业讲师方面的人才也是良莠不齐。

2)短视频直播领域人才的流动性居高不下

招工难是对企业端,对短视频直播领域的从业者,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却完全相反。这方面人才瞬间变成香饽饽,薪资水涨船高。因为这个领域的人不仅仅在招聘平台投简历,而且通过微信,微博,陌陌等社交平台,能快速对接到内容产出方,找到兼职或者项目。
有个不错的写手问他工资的时候说:“我不上班都挣得比这个多,为什么要上班?”所以行业标准的薪资基本招不到好编辑,大多数公司都靠“捡漏”。 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坐班的人比比皆是,很多人刚到一个公司上班几天,不顺心立马就走,压根就不给你企业反应和修正机会,因为他们觉得你浪费他们赚钱时间,还不开心。 而且企业内部,因为对行业了解不深入,一知半解,从而乱定KPI,盲目设定指标,也是导致很多从业者几个月就离开。

另外,跳槽两次身价翻倍是短视频直播领域的现状,“抱歉,上个月刚换工作”这成了这个领域的人平时见面互相寒暄的开场白。
以上种种导致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的企业想招一个专心坐班的短视频直播人才难上加难。

3)内容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素质的合适的从业者就变相变得更少

招人首先是合适,但随着引流难度越来越大,对内容需求就越来越高,虽然行业内人才少,但缺乏系统培训下,高素质人才变相变得更稀缺,这部分人变得可遇不可求的。
短视频直播领域人才良莠不齐,优秀的人能拍出不下于电影的效果和剧情感觉,而差一些的,你一看就知道是草台班,甚至连光都没用好,更不熟配音,配乐、特效、调色等能力了。
因此这个行业,一旦有优秀的人,都会给传媒,影视公司视为珍宝先霸占起来,他们有工作就丢给他们,没工作他们很自由,赚得还比上班多。
这种情况,特别是创业型公司,怎么可能在优秀的人才里招到任劳任怨,能力高,又听话的高级人才呢。


4)年轻化观念严重而把一部分有实力的“中年”人拒之门外。受新媒体、MCN、游戏企业影响,传统行业在招人时,也学他们,非95后不要,从而错失了大量本来写作、文案、编剧、摄影能力很强的“中年大叔”,逼迫这部分人选择往自由职业者方向走,久而久之,他们能变现后,更不会跑去坐班。

  虽然很多企业不想承认他们只招95后,但实际上,从传统行业到新媒体,再到直播电商的企业,只招95后成了没有写进招聘信息的硬性指标。
   在某部分人眼里,90前,甚至95前的人,都没资格搞短视频直播,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人才只认传媒公司和影视公司,比如好的编剧,但却没人流向传统行业的短视频直播部门。从而导致人才稀缺成为一种常态。

5)传统行业的短视频直播部门比其他新兴行业的新媒体部门更难招人。
    短视频直播领域的人才,除了普遍年轻化外,还有一个属性,就是看不惯制度厚重的传统行业,他们不会考虑去适应传统行业曾经引以为傲的体系,制度,条框,而直接选择无视传统行业抛来的橄榄枝。 

仕通8周年庆,感恩一路有你!

仕通8周年庆,感恩一路有你!

        2013年9月,仕通初创,时光荏苒,经过8年的砥砺前行,公司已茁壮成长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知名企业,8年来,感恩全体上下同舟共济,一同见证公司的成长。
        我们携手,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趁此周年庆之日,感谢大家8年以来的支持与信赖,从一张白纸到不断地整合创新,我们已经作出了自己的一番成绩,相信,我们还有下一个更加精彩的8年,更加璀璨的未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部门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部门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部门印发《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劳务品牌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带动就业能力强,是推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期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培育、技能化开发、规模化输出、品牌化推广、产业化发展,推动领军劳务品牌持续涌现,劳务品牌知名度明显提升,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效果显著增强。

  《意见》明确:一是加强劳务品牌发现培育。制定劳务品牌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聚焦新兴产业、服务业、文化旅游领域,以及就业帮扶重点地区,分领域培育劳务品牌,确定劳务品牌建设重点项目,建立劳务品牌资源库。二是加快劳务品牌发展提升。开展劳务品牌技能培训,培养劳务品牌技能带头人,建设劳务品牌专家工作室,提高劳务品牌技能含量,健全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品牌就业规模,鼓励劳务品牌注册申请商标专利,开展劳务品牌诚信评价和诚信经营自律承诺行动,增强劳务品牌信誉。三是加速劳务品牌壮大升级。鼓励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创新创业,按规定落实场地、房租等各项扶持政策,打造细分行业专精特新劳务品牌,组建劳务品牌联盟,推动劳务品牌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劳务品牌特色产业园区。

  《意见》要求,要充分认识劳务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建立政府部署推动、多部门分工负责、行业企业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工作保障,开展选树推介,举办展示交流等系列活动,形成“塑造劳务品牌、消费劳务品牌、热爱劳务品牌”的浓厚氛围。

  链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部门关于劳务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

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工作暨经验交流会议召开

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工作暨经验交流会议召开

2021年9月23日,“Moka Talks 6th —— Nothing But Innovation”深圳站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隆重举办,活动吸引了约150名人力资源资深专家及管理者参与,共同以“创新”为话题展开交流,碰撞新观点、新趋势、新洞见。

Moka Talks 6th深圳站举办

以匠心,驱动创新

图:Moka CEO李国兴发表主题演讲

“Moka的初心,就是做一款真正让用户满意的招聘管理系统。”活动中,Moka CEO、联合创始人李国兴带来了“匠心驱动 创新人力”的主题演讲,他指出,雇员关系已从为了生存向实现自我价值转变,更关注工作的体验、自我成长、以及工作所带来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我们始终相信,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我们希望通过一款真正好用的产品,提升企业的招聘效率和招聘竞争力,为企业解决人才入口的问题。”

“在这样的趋势下,Moka希望聚焦在工作中的每个个体上,产品的每一次优化创新,目标都是帮助每个人在工作中成就更多,帮助企业在人才和组织方面取得优势。创新是手段而绝非目的,不断以匠心的精神追求极致,也能够打造非常伟大的产品。”李国兴表示。

Moka Talks 6th深圳站同时邀请到了货拉拉招聘与人才发展负责人文锦、创客工场创始合伙人&HRVP吴矩强做主题分享,分别结合企业人才特征、行业人才趋势,阐述了一系列创新实践的路径。

图:货拉拉招聘与人才发展负责人文锦做主题分享

对于“创新”,货拉拉招聘与人才发展负责人文锦表示,“创新的生命力来自每一次微小迭代,货拉拉的人才吸引漏斗,是从雇主品牌新认知,到雇主好感度,再到雇主意向表达。货拉拉从小处着眼,创新无处不在。”

图:创客工场创始合伙人&HRVP吴矩强做主题分享

创客工场创始合伙人&HRVP吴矩强也指出,“人力资源的跨界创新,就是将原本不属于人力资源专业领域的知识、工具、方式,应用到人力资源领域,增加与众不同的价值,把人力资源做得更新鲜、好玩、有趣,打造有温度的团队。人力资源选、用、预、留的各个板块,都值得用创新的方法重新做一遍。”

圆桌 · 对话未来十年

我们要如何与未来的人力资源“对话”?在圆桌环节,我们邀请到了慧择HRD贾一峰、国显科技副总经理薛松来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交流。

图:Moka Talks 6th深圳站圆桌对话

圆桌问题:员工体验如何创新?

国显科技副总经理薛松回答道,“员工体验的核心在:上层领导是否关注员工的体验,以及思考体验给我们的经营带来了什么。”

圆桌问题:怎样优化员工敬业度?

“员工敬业度,过去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员工工作时长、工作量等来体现,而如今更多时候,我们希望通过内驱力来体现员工敬业度。”慧择HRD贾一峰表示。

Moka Talks “HI”展:以“人”为本

Moka Talks 6th 深圳站—— “HI”展画廊

HI展系列一直是Moka Talks的“传统艺能”,往届画廊,更多的是体现观点价值。而今年,Moka的肖像画廊里,除了深刻的洞察外,还多了一些“人”本主义: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快乐、困惑、冷静……未来的人力资源应有的“气质”应该什么样?今年Hi展,想带给观众来这样的思考。

9月15日-9月29日,多城巡回举办

据了解,本届Moka Talks 6th巡回活动将持续到9月29日,依次在上海、深圳、杭州、北京、广州、成都举行。有意向参与的朋友,可以关注其他城市报名动态,联系身边的Moka同学获取邀请函,与Moka金秋相聚哦~

此外,Moka Talks 6th的嘉宾分享PPT和圆桌内容将在活动后,在公众号“Moka HR SaaS”上持续发布。另2021年度摩卡研习社联合Moka HR SaaS主办的2021中国人力资源「天狼星」评选现已启动,欢迎关注“Moka HR SaaS”了解详情。声明: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华为20年HR经验总结:“所谓人才管理,就是这7条铁律!”

华为20年HR经验总结:“所谓人才管理,就是这7条铁律!”

全才不是人才,专才才是

华为在战略选择中,选择的是针尖战略,所谓针尖战略就是在一个点上发力,把这个点做得越高越好。

因此,华为在人才选拔中,从来不要求全才,只要求专才。

“一个员工只要在他所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能量就够了,当别人问到这个人是做什么的时候,只要说出一个突出的优势就够了。”

对于员工来说,当你被别人介绍时,如果别人报出了你一大堆学习证书、一大堆大学,那么只能说你会学习,不能说你是人才。

如果你被人用一句话介绍,说你是专家,在某某领域的世界第一,或者区域第一。

一个点即可引爆全场,你的价值无可争议。

老板无所不能,公司迟早关闭

再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老板身上。

企业主,也就是我们说的一把手,通常会犯一个毛病:不放心人,这是第一点。

我们建的组织,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是一把手和高层把组织破坏的。

我曾和许多中小企业的企业主谈过这个问题,我说,你管的太宽,中层主管没权利,你管理一竿子插到底,没有公司运作。

举个例子,比如老板想做一件事情,他就问下面的中层骨干这事儿怎么干?中层骨干说这么干。

老板说,不对,应该这么干!

如果老板每次都很有主意,每次都要求中层怎么干,那么很快,中层骨干就不动脑子了。

别人要他做个决定,他就会说,你问老板。把所有责任都推到老板身上。

出了问题,老板说他,他就会说,老板,这是你让我这么做的。

俗语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什么?

因为他没人管他,为了生存就会创造性的做许多事情。

如果领导每次都给了中层骨干很多要求,那他就不思考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只会当传声筒的废物。

所以说,领导太聪明了,太勤快,下面人就是笨蛋。

人才管理的精髓,是尊重人才的需求

做人才管理最主要是做什么呢?分析人性,搞清楚员工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你连人的需求都搞不清楚,那么你管人很难,你管不到点子上。

如果你管到点子上,你就会发现,不用扬鞭自奋起。

比如说,你让一个员工去做一件事情时,他会找出很多理由来推诿。

但是谈恋爱没有教过,每个人都很积极,都可以无师自通。

为什么呢?因为他有需求,他自发的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去做了一些“吃力不讨好” 的事情,他心甘情愿。

再比如说,装修房子。

很多职场人都会有这种感受,某某同事家里正在装修房子,这个人就会在业余时间自发学习,一上班就问你家买房子了吗?谁装修啊?花了多少钱啊?家具在哪儿买的啊?

下班以后还要吭哧吭哧跑到你家去,看看你的房子装修咋样,哪里可以借鉴,哪里要避坑。

这些都是没有薪水的活,但他就愿意干。

发自内心想把这件事干好,他就可以把事情做好。

所谓人才,一定是有梦想的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可以不叫人才。

如果说这个人工作只是为了钱,为了明天买个车,后天买个房,那根本不配叫人才。

所以要找关键人才的时候,一定是有梦想的人。

所有公司都在讲人才管理,讲人才管理主要是为了讲什么呢?

讲怎么让这些有能力、有梦想的人跟着你去混,不仅仅是为了挣钱。

如果你一不给钱,二不对他好,没人会给你干活。

没有盼头,微弱的一点希望都破灭了,人才就会离你而去。

用人之长,避人之短

华为的人才管理特点是“歪瓜裂枣”。

大家都知道,外表光鲜的瓜是不甜的,一般歪瓜裂枣的都是好吃的。

所以我们用它就是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不能对人才百般挑剔。

就像找对象一样,你要帅,个子要高,学历又高,还能赚钱。

你想想,他为什么看上你呢?

没有谁是给你准备好的,天生就匹配你的要求,你只有通过“调教”来培养他,让他成为你需要的那个人。

用人方面,美国西点军校,把人才分为四种人。

1)又聪明又懒惰的人是个好将军。

聪明,但不干活,只思考战略。

不愿干活的领导下面,通常有一堆会干活的员工。

2)又聪明又勤快的人可以做参谋长。

参谋长通常需要一个细心认真干活的人。

毛主席从来不拿枪去打仗,他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而周总理主席安排的什么事情都布置得非常妥善。

3) 又笨又懒的人是个好士兵。

比如在埋伏的时候,领导说不开枪,就绝不能开枪。

听话,是一个好士兵的基本操守。

4)又笨又勤快的人,拉出去枪毙。

很多干部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没告诉他这么做,他就做了,因为比较笨,还没做好,经常把事情搞砸。

如果在战场上,没让他开枪,他就开枪了,因为比较笨,还没打死敌人,暴露战略意图,导致全军覆没。

团队不需要这样的人。

所以我们今天在管团队的时候,一定要识别每一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充分运用好人才。

有人喜欢蹦蹦跳跳去外边去跑,不愿意坐办公室,你就安排他去外面做市场,千万不要去做研发,做研发也坐不住,不仅自己坐不住,还搞得原本搞研发其他人的一样坐不住。

贡献大拿钱多,没有任何问题

对于人才管理,我一直有这个想法。

我在海外工作过八年,去过 50 多个国家。

贡献大拿钱多,在价值观的驱使下,不管是什么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基于这同一种价值观就很好管理。

但只要基于同一种价值观,再复杂再庞大的员工都可以做很好的管理。

而“人才管理”共同的基因,就是:“贡献大,拿钱多”。

用人方面和人才管理方面,不存在跨文化障碍

在俄罗斯,我有一个本地员工,他从其他部门调到我的部门,每天迟到,我观察一周后,第二周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为什么迟到。

他说:交通拥堵,我说:为什么不早起来?他说他习惯了。我说从明天开始,如果你迟到给秘书交10美金。他说为什么?

我说,没有为什么,这个规定就是我给你量身定做的,如果同意,明天继续来上班,如果不同意,明天到HR报到,不要来了。

从此他从来没有迟到过。每天工作很认真,3年后工资提升了三倍,任命为地区部副部长。

我刚到拉美,我的秘书晚上6:00以后不接我的手机,第二天我问情况,她说私人时间。

我说如果外国国家元首晚上6:00以后来巴西访问,晚上你们国家没有人到机场迎接吗?

告诉他们私人时间不要来,早上8:00以后再来,她不说话了。

我警告她,下次出现这种情况,不要干了,从此再没出现类似情况。

所以如果你们公司在全球设有分公司,那么管理你的员工,就要让他们明白:

不要把尊重当地文化和公司管理混为一谈。

任何一家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培养程度,始终是放在首位的。

好的产品研发需要优秀人才,牛的专利技术需要优秀人才,健康的组织发展同样需要优秀人才。

华为在很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华为总能让我们看到意料之外的东西。

因为当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后,就不会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而会去思考未来几年的挑战与机遇。

华为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概括。

比如华为赢在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赢在以任正非为核心的高层领导团队的领导力,赢在战略上聚焦,赢在产品技术投入和产品领先,赢在把能力建立在组织上,赢在以奋斗者为本的人才机制……

但所有这些成功之道,最终还是回归到人,还是回归到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人才机制。

最终是赢在华为的人才机制,吸纳、留住和吸引以知识型人才为基础的高绩效人才队伍。